钱荒问题为何在两宋时期加剧?

本文已影响1.18W人 

钱荒问题为何在两宋时期加剧

钱荒问题为何在两宋时期加剧?

钱荒问题是宋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对金属货币保管不力,导致钱货严重不足。但当时钱荒问题尚未恶化,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战乱较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金属货币的流通量也大为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钱荒问题不仅未能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时人及后代研究者虽对其原因作了诸多探讨,但因所涉因素甚多,看法又不尽一致,本文拟就此作一深入探析。

一、币制混乱

两宋币制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行界首不立、界首无定。界首,即每界钱币的第一批铸钱。北宋前期,界首钱与通行使背陌钱同时铸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因背陌钱轻重不一,诏改用大钱背为当二、当五、当十,以新铸精好中样钱为界首行用。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因铁钱滞销,铜钱铸造时减重减样。哲宗元祐初年(1086~1089),为解决铁钱短缺,遂改铸铜钱,并以铁钱为界首行用。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因诸路所存铁钱过多,遂改铁钱为界首行用。建炎元年(1127),因铁钱不足,遂增铸铜钱,以铁钱为界首。建炎三年,因诸路所存铁钱不少,遂改铜钱为界首。南宋绍兴元年(1131),因铁钱销铸为铜钱者少,遂改铸铜钱为界首。绍兴十一年,因诸路积存铁钱过多,遂改铸铜钱为界首。

2. 铸币不统一,导致钱荒加剧。北宋前期,各地产钱各异。真宗时,陕西用夹锡钱,“其品既杂,易生弊窦”①;仁宗时,舒州等地所铸劣币,“以私物搀入,易换好钱”②;神宗时,江东提举常平使蔡确奏言:“诸路监司见铸钱数少,患其不足,各务多铸以图利,其额既限,皆不问样制厚薄,铜铅多少,熔液精粗,只求得成就好钱而止。”③因而江东所铸钱“大抵薄恶”④;哲宗时,京西路“所铸钱文理粗疏⑤;又“兴戎州以私铸钱与官铸钱混合行使”⑥;南宋时,“盖川以私铸钱与官铸钱混合行使”⑦。

3. 大量使用铁钱和楮币,加剧了钱荒。北宋前期,“时有两浙盐铁司岁铸铁钱二十万贯”⑧;至道、咸平年间,“每岁益增二万贯”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江、淮、两浙盐铁转运使范祥请增铁钱十万贯”⑩;天禧二年(1018),又“诏永兴军路岁增铸铁钱十万贯”B11;熙宁七年,“峡路岁铸铁钱十万贯”B12;元丰八年,“峡路岁铸铁钱二十万贯”B13;徽宗崇宁年间,“令饶、池、江、建、韶五路岁铸铁钱二十万贯”B14;南宋时,“伪齐刘豫阜昌年间于金州岁铸铁钱一贯八百七十贯文”B15。铁钱的大量铸造和使用势必导致更多的人收藏或使用金银和楮币等实物货币。

4. 纸币的大量印造和楮币的贬值。宋真宗咸平年间,“淮南、两浙稍行印造”;仁宗天圣元年(1023),“许两浙增印”;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知福州,“时福建用铁钱,凡有所须索,皆以铁计价易货”,范文正以江、浙、闽道府公用绫纸为界(楮币),自是诸路皆行用矣”;英宗治平元年(1064),令“福建路添印三百万”;徽宗崇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