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何对杨延和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在大礼仪之争中做了什么?

本文已影响1.73K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杨廷和的故事。

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杨廷和自幼聪慧,12岁乡试中举,19岁中进士。弘治年间他曾陪皇太子读书,后又参与纂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明武宗正德七年内阁首辅李东阳退休后,杨廷和遂为首辅。

历史上为何对杨延和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在大礼仪之争中做了什么?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病死,由于武宗没有继承人,所以皇位继承问题凸显出来。在这个皇位空缺的时刻,内阁首辅杨廷和运筹谋划,依据宗法礼制原则,按照《皇明祖训》选定新的皇位继承人,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皇位继承人确定后,杨廷和用计除掉了武宗宠信的佞幸江彬,彻底消除了明廷的政治隐患,为皇位的顺利接替提供了保证。随后,杨廷和主持起草了明世宗的即位诏,改元更化,清除武宗弊政,振奋人心。此诏令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司法、边防等方面,得到了官民一致的赞誉。世宗即位后,随即命令礼部讨论其父兴献王主祀称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先例,要求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明世宗坚决不接受此提议,由此开始了长达3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在大礼议中,杨廷和的主张被一步步地否定。从杨廷和要求世宗称其父兴献王为“皇叔考”到改称“兴献帝”,从称兴献帝到改称“本生父”,从称本生父到改称“本生皇考”,从称本生皇考到改称“恭穆献皇帝”,才算基本完成了廷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杨廷和与世宗的关系迅速恶化,其政治影响也急剧减弱。对世宗来说,要想完全掌握权力,必须获得政治上的独立性,摆脱旧贵族旧官僚的干涉。对杨廷和而言,他想扩张阁权,但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阁权能否扩张主要取决于皇帝的容许程度,这时实际上并不具备阁权扩张的条件。杨廷和不仅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反而逆潮流而动,所以失败是其最终的结局。

历史上为何对杨延和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在大礼仪之争中做了什么? 第2张

历史上对杨廷和此人评价不一,大多肯定其在皇位空缺时表现出的勇挑大任精神,而否定其在大礼议之争中表现出的咄咄逼人姿态。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