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是怎么出现的 内阁首辅是不是丞相

本文已影响2.03W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内阁首辅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立国之初,是设置有丞相职位的。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等都做过丞相。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将胡惟庸诛杀。此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职位。丞相所担任的职责,分于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朱元璋亲自掌管六部,六部按照朱元璋的意旨办事。

明亡以后,清朝沿袭明朝的这一制度。于是,胡惟庸就成了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名丞相。

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称得上是“夙夜在公,宵衣旰食”。他一个人,就可以将中书省所有的活儿干完。但是,明朝只有一个朱元璋。随着国家事务的日益繁重,接下来的皇帝就感到力不从心了。鉴于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子孙,永远不允许设立丞相,那么就只能采取变通的方式。

明朝内阁首辅是怎么出现的 内阁首辅是不是丞相

内阁首辅就应运而生。

那是明成祖朱棣当政时期的事情了。朱棣设置了以殿阁大学士为主体的内阁,成员有数人不等,官秩为正五品,主要为皇帝提供咨政建议。及至后来,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为皇帝提供咨政建议,还参与到军国大事的决策。到嘉靖时期,内阁大学士上朝的班次已在六部尚书之上,成为事实上的中书省。内阁首辅,虽然没有丞相知名,然而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比较强势的内阁首辅,如杨廷和、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权倾朝野,号令群臣,不管是声望还是权力,比之汉唐宋时期的丞相,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无论如何,明朝的内阁首辅依然不是丞相。

明朝内阁首辅是怎么出现的 内阁首辅是不是丞相 第2张

这是因为,汉唐宋时期的丞相,有名正言顺的柄国执政的权力。皇帝下发的诏书,必须由丞相盖上大印才能生效;如果丞相不同意诏书上的内容,这道诏书还能被打回去。而内阁首辅的权力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严嵩能够擅专朝政,是因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疏于政事;张居正能够大权独揽,是因为万历皇帝冲龄践祚、缺乏执政经验。这种权力分分钟可能被皇帝收回,或者遭到太监钳制,难有作为。

从程序上看,内阁首辅与丞相之间,就差了一个太监。

此话怎讲?

原来,内阁首辅最大的权力,就是在朝廷重要文书上拟定处理意见,供皇帝采纳。这就是通俗所称“票拟”。皇帝经过审阅后,用红笔对“票拟”进行拍板定案,这就是通常所称“批红”。内阁首辅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皇帝对“票拟”的采纳程度。皇帝采纳得越多,内阁首辅自然权力就越大、地位就越高、面子上就越又光彩。反之亦然。

明朝内阁首辅是怎么出现的 内阁首辅是不是丞相 第3张

“票拟”又怎么跟太监扯上关系呢?这是因为明朝中期以后,皇帝深居后宫、不理朝政,极端者如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为了维系国家正常运转,同时牵制内阁权力,皇帝便将“批红”的权力交于司礼监太监,“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监阁体制。在这个体制下,丞相之权,被成功地分给了内阁和司礼监。内阁和司礼监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

所以,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缺少了太监手中的“批红”权。如果内阁首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力,就必须取得司礼监的配合。否则,必然处处受到制约。

明朝内阁首辅是怎么出现的 内阁首辅是不是丞相 第4张

事实上,明朝历史上也有不少内阁首辅与司礼监通力合作的例子。如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推行赋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就是在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配合下完成的。

【参考资料:《明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