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宓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已影响1.77W人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宓子,宓子当时担任鲁国单父县宰一职。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时经过此地,他却下令让齐国军队抢走成熟的麦子,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春秋末年的齐鲁两国经常发生摩擦,有一次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队伍需要从单父(现在山东省单县以南地区)经过。单父的百姓听说齐军要来都非常担心,他们向县宰宓子请愿说:“敌人就要打过来了,我们种在城外的麦子也已经成熟,希望大人可以下令让全县百姓任意收割,这样粮食就不会落入敌手。”

孔子的学生宓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宓子摇头说:“我不同意!”

没过多久又有百姓前来请愿,希望可以让大家去抢收麦子,宓子依然不批准。后来齐兵经过单父的时候,真的把他们城外的麦子给抢走了!

鲁国的国君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他责问宓子:“你已经可以预测到敌人到来,为什么不抢收粮食,现在白白便宜了齐国人,你必须要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宓子说:“今年没收到麦子,我们明年还能再种。如果我下令让全县百姓去抢割麦子,那些没有付出劳动的人就不劳而获,他们经过这件事后就会认为,多亏了齐国人攻打我们,才让他们获得粮食,甚至以后还会盼着敌人来攻。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几代人都难以纠正啊!”

国君听完非常惭愧,低头说:“这地上要是有个缝我就钻进去,实在没脸见宓子啊。”

冯梦龙点评这则故事:于救世似迂,于持世甚远。意思是宓子的做法从拯救国来的角度看有些迂腐,但是从处世的角度来看,眼光非常远大!

宓子的做法是对是错暂且不提,我们看看宓子的老师孔子是如何处理类似事件的:

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国都背面的沼泽地开荒,他们点火烧杂草,没想到突然刮起了南风,火势一直往鲁国都城蔓延。

鲁哀公吓坏了,他鼓励全城百姓参与灭火,但没有人愿意听他的号令,大家都忙着驱赶因大火烧过来的野兽。

鲁哀公没办法,只能找孔子寻求良策,孔子说:“救火很辛苦,而且特别危险,所以大家不愿意去。他们情愿去驱赶野兽,这样既有趣,也不犯法,还不用受到惩罚。”

“那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参与灭火吗?我给灭火的人奖励如何?”

孔子笑着说:“奖励虽然可以激发他们救火的动力,但是以我们鲁国目前的财力,能奖励多少人呢?恐怕火还没灭完,国库就要空虚了。”

鲁哀公着急地问:“那你说咋办,俺都听你的!”

孔子说:“奖励不行,我们就用罚。你只需要颁布一条法令,规定不去救火的人按战败降敌罪处置;驱赶野兽的人按擅入封森的山林之罪处置!”

孔子的学生宓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第2张

鲁哀公按照孔子的方法颁布法令,结果法令还没有完全推广开,大火就已经被扑灭了!

冯梦龙点评这则故事:贾似道当丞相的时候,临安失火,有人火速赶来向他汇报。当时他正在葛岭,离临安有二十多里路程,于是便不紧不慢地说:“等火烧到太庙再告诉我。”

没多久,又有兵来报:“火已烧至太庙!”贾似道马上坐上两抬小轿,派四名武士带着椎和剑保护他,每隔一里路就换轿夫,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太庙。此时临安府衙已经在招募灭火人员,并张贴了犒赏公告。

贾似道来到现场后当即下令:“如果烧到太庙,就把殿帅斩首!”命令下达后,殿帅马上带士兵投入救火行列,很快就把火扑灭了。

这两则故事出自冯梦龙的《智囊》,宓子是孔子的学生,而且还是得意门生,他面对敌军入侵的时候,情愿把粮食留给敌人也不让自己的百姓抢收,就是为了维持纯朴的民风,让百姓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比之下,宓子的老师孔子,在面对火灾入侵的时候,他建议颁布严格的惩罚制度,让百姓加入到救火行列。

这就是学生与老师面对问题时不同的处置方法,宓子采用“无为而治”,孔子则是“有为而治”。宓子觉得自己不去做任何干涉,就可以让事态按预想的结果发展,但是如果齐国就此灭了鲁国,他又该怎么说?

古代打仗讲究粮草先行,宓子把整个单父的麦子都给了齐国,这是要给齐兵加油啊!我认为宓子此时的“无为而治”实际是惰政。

如果他担心全民抢收麦子会造成不劳而获的人受益,完全可以颁布法令,由官府监督全县百姓参与麦子抢收,收割回来后统一上缴。最后由官府抽取一部分作为税收,再分一部分发给参加收割的人作为劳动报酬,最后剩下的全部归还耕种者,这样处理既能收回百姓的粮食,又不会让耕种者寒心。

宓子一句“使不耕者获”就否定了耕者的辛勤付出,让一年的辛劳付之一空,明年这些人还会去种吗?不耕者不劳而获会盼望敌国攻打,那么耕者劳而不获以后同样会担心敌国再来攻打,关键是敌国攻不攻不是百姓可以决定的,他们极有可能会因为这个顾虑而放弃耕种。

孔子与宓子面临的问题有点相似,都是要鼓动百姓去做他们不太愿意做的事,当奖励无法兑现的时候,孔子就选择了惩罚。这种方法已经被现在的很多公司学会了,公司激励员工的东西大部分只是头衔、荣誉,但惩罚员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