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本文已影响2.76W人 

还不知道:古代没暖气没羽绒服,古人是如何过冬的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人如何过冬?

想必大家都曾好奇过,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究竟要靠什么办法,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事实上,古代人都是有大智慧的,虽然没有如今这么多种的取暖设施,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发明了取暖神器。

他们的冬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过得更舒适。

古人冬天如何“穿”

天一冷,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添加衣物。多添衣,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应对寒冷最本能也最简单的办法。

但冬天凛冽刺骨的寒风,并不是在身上多添几件衣服就能够进行抵抗的。在古代,一般冬天的脚步还没临近,人们就要开始考虑为自己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在一些描写古代人的言情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主角们到了冬天,身上穿的衣服总是或多或少带着毛茸茸的皮毛,那时髦程度就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够迷倒不少人。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2张

不过这样的锦帽貂裘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得起的。

动物皮毛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那些天然的兽皮总是具有极强的保暖作用。但是想要获得这样暖和的兽皮,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原始社会大家都会参与捕猎,谁捕到就是谁的。

但是等到进入封建社会,人们之间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上等人只是动动嘴皮子,就有无数人为了他们的冬天保暖而努力。那些珍贵的皮毛就算不是为了上供,拿去卖也能换回不少钱,穷人们就更不舍得自己穿了。

除了皮毛衣物,古代人过冬的时候也会穿丝绵。

不过棉花是在元朝时期才用的,“棉”这字也是在《宋书》撰成以后才有的。这个丝绵中的“绵”,指的是用蚕丝制成的絮。

在商周时期,我们国家的植桑养蚕规模就已经很大了,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贵族王侯墓中,就有很多丝绢物腐烂留下的痕迹。

但这些丝绵与皮毛一样,几乎是完全属于上等贵族世界,底层的平民用不起它们,只能转向更廉价易得的“麻”。甚至可以说,在古代早期文献中提到的“布”,大多指的都是麻布。

这也是为什么庶民会被称为“布衣”。只不过麻布衣服穿在身上并不舒服,但是平民们为了保暖生存,也顾不得其他了。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3张

等到唐宋时期,人口增加,临近冬天的时候,人们对于麻衣的需求大大增加,有很多人受困于衣着问题。好在这一时期,民间又出现集耐穿、御寒于一身,同时特意加厚过的纸衣,叫做纸裘。

这种纸衣纤维强度高,而且抗老化,又防虫,到了宋代时期的纸裘变得更加耐磨,既能抵抗寒冬,还有不错的透气性,最重要的是,它还不贵。

在宋代有一位隐居在王屋山的王姓居士,就因为经常穿纸裘,还被人戏称为“王纸袄先生”。

不过这种纸裘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棉花种植业在元代开始发展,并在明代迅速繁荣。比起其他类型的衣物,棉花制成的衣服展现出了更强的优越性,很快便作为保暖衣物普及开来,很多底层平民也能在冬天穿上舒服又保暖的衣服了。

而除了穿衣,古人在“住”这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御寒小妙招。

古人冬天如何“住”

在古代的冬天,取暖是跟每天吃饭一样重要的头等大事,所以形容贫穷的词才会叫做“饥寒交迫”。

以前是没有暖气的,但是聪明的古人依旧想到了取暖的方法。

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北方人居住的房屋在建造时,就为取暖留下了痕迹。在半坡文明时期,人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有一半是挖在地下的,这样就能防风取暖。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4张

在屋中,他们还会在地上挖坑,用泥土围着夯实,在中间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火塘”。

等到了秦汉时期,宫廷的王公贵族们又开始使用“火墙”。秦代咸阳宫遗址中就存在火墙。这种墙在建造时,中间特意留空,这样就能从里面把墙烧热,让整个房屋暖和起来。

现在东北人民还在使用的“火炕”,其实就是火墙的衍生物。据说,来到东北后,这里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就是邀请客人上炕。

在汉代时期,古人还发明了温室殿,供皇帝在冬天居住。根据史书记载,这样的温室殿有极强的防寒保暖效果,要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壁面上再挂上锦绣,安置好屏风和羽帐,地面也要铺上毛毯,做到全方位的保暖。

当时皇后居住的宫殿也叫“椒房”,就是因为要采用这种椒涂室的保暖方法。

不过前面说到的这些都属于古代的大型取暖设备,而除了这些,古人还有不少小型的取暖物件,比如说,我们看小说和看影视剧最常看到的“火盆”。

火盆的种类因人而异,有钱人家挑选火盆,一般都是选用精致又好看的金属类火盆。穷人家就不会考虑好不好看了,一般就是用泥土捏出来的泥盆。

有了盆,自然还要有炭。我们经常说到“薪炭”,这里的“薪”是年薪月薪,也就是工资,而炭之所以能跟工资放在一起,就是因为古代的官员们发工资的时候,不光能领到钱和米,还会领到炭。

围炉而坐是古代冬日里非常常见的居家景象,这一点在影视剧《琅琊榜》中就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只要时间来到冬天,一定会看到剧中主角们围着火炉团团坐的场景。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5张

既然要烧炭,那必然就会产生一氧化碳。

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数理化,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更明白它有多危险。但是古人还没有一氧化碳这样的概念,当他们冬天在屋里围着火盆取暖时,会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呢?

在古代,房屋的密闭性其实不如现在这样好。不管是上层人还是底层人,他们的房屋都多少会有漏风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火盆中的炭火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并不会大量聚集起来,而且火盆是开放式的,火舌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一般不存在因为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这也免不了会出现特殊情况。有些学者就认为,曹操的谋士荀彧可能就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除了不能随便移动的火盆,古人还发明能够拿在手中取暖的迷你版“火盆”,也就是所谓的手炉,古人将尚有余温的炭灰放进手炉中,就能随时拿着手炉走动取暖。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6张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手炉越做越精致,往往大户人家的手炉都会像工艺品一般精美。

除了手炉,还有一种名为“汤婆子”的取暖物件,用金属或者陶瓷做成,像个没有壶嘴的茶壶,加上热水再套上布套,古人睡觉的时候就能将它们放进被窝里取暖了。

穿的和住的都能保暖了,作为最懂吃的民族,我们的古人在饮食方面当然也不会松懈。

古人冬天如何“吃”

一到冬至,南北方的人们就会开始饺子和汤圆之争。

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吃饺子的,因为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那一天,而吃饺子能御寒。在北方还有句俗话叫做“不吃饺子,冻掉耳朵”。

据说,饺子最早发明出来,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7张

他是东汉人,祖籍在河南,是地道的北方人。据说,有一次他在冬天回到家乡,看到路边的很多底层平民穿着破烂的衣物,完全不能抵抗寒冬,耳朵上满是冻疮。

张仲景于心不忍,就去找来一口大锅,在路边架起来生火煮汤,同时用面团将捣碎后的草药和羊肉包起来,放进锅中煮熟,然后招呼路边的人过来吃。由于这些面团看起来很像人的耳朵,但是显得更加娇美,于是就被人们叫做“娇耳”。

每个人都从张仲景这里领到了两个“娇耳”,大家趁着热吃下肚后,没多久就感到身上开始发热,耳朵好像要烧起来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耳朵上的冻疮竟然奇迹般的复原了。

大家都对这神奇的“娇耳”念念不忘,纷纷学习张仲景的做法,将食物包在面团中吃。慢慢地,在一年当中最冷的那一天吃“娇耳”不冻耳朵,就成为了北方人的习惯。

而张仲景在制作“娇耳”时,除了放入草药,他还准备了羊肉。其实羊肉也是一种公认的驱寒食材。

每年到了冬至那天,当南北方人民开始了饺子与汤圆之争时,四川地区的人却已经开始喝羊肉汤了。在四川,冬至吃羊肉才是代代相传的习俗。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过的 第8张

吃羊肉也有很多的好处,因为羊肉专治脾胃虚寒和气血不足,甚至算得上是一味大补的中药。

在冬天吃羊肉的地区也不只是四川,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热衷于此,只不过在吃法上各有不同罢了。

可以想象,古代的人们围着陶或铜做成的锅,用炭火烧着,在锅中煮上羊肉,大家团团而坐,与亲朋好友共享“绿蚁新醅酒”,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

古代的确物质匮乏,冬天酷寒又漫长,但我们的祖先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取暖方法,让自己与家人安然度过寒冬,如今看来,依旧让人敬佩。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