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历史评价差距极大呢?

本文已影响1.93W人 

为什么三国演义可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每一个人在读三国的时候,都可以从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受到启发、有所受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当我们带着思辨去看待书中人物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又或者郭嘉、诸葛亮,其实都同样有着复杂的多面性,没有人是绝对正义或者绝对完美的,这些具有争议的人物,也让三国演义变得更有可读性。

《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无论是英雄还是奸雄、又或者君子小人,都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为人处世方式,曹操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刘备当然也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咱们一起来看看,刘备在那个乱世里,用的是一套怎样的处世方法。

刘备,有人觉得他是三国英雄当中最为正直和仁义的一个,也有人觉得,刘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

但是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苛求有绝对完美的偶像存在,更何况像刘备,他既有历史形象、又有小说形象,所以我们在看待刘备的时候,与其张口就喷他的缺点,倒不如多看看他好的一面,或许还可以从刘备的身上,汲取到一些能够完善自我的营养。

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历史评价差距极大呢?

曹操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的故事。陶谦当时是徐州牧,被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讨伐,陶谦不敌,于是四处求援,得到了刘备的仗义驰援。

见到刘备之后,陶谦感觉他是一个仁义之士,于是主动提出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推辞不受。后来刘备又写信给曹操劝和,曹操因为后方失守,于是退兵做了个顺水人情,于是陶谦更加佩服刘备,再次提出要刘备入主徐州。

刘备却说: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之人矣。再次拒绝了陶谦的好意。不久之后,陶谦病危,临终之际第三次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依旧不肯接受,最终在麋竺陈登的劝说下,刘备这才同意接替陶谦出任徐州牧。这就是千古美谈“三让徐州”的故事。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刘备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处世哲学。刘备想不想要徐州?肯定想要!

因为当时,刘备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但他又是一个极富野心的人,徐州是连曹操和吕布都垂涎三尺的好地方,你说刘备又怎么可能会不想要呢?既然刘备想要,那他为什么要一再推辞?难道仅仅只是为了讲客气吗?

刘备推辞不受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怕别人说自己不仁不义眼馋徐州才出兵支援;第二,刘备说自己功微德薄、才德不够,恐怕难以称职。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理由,刘备都是“怕”字当先。当然这个“怕”字,并不是说刘备胆小怕事,而是怕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同时也害怕接受了徐州之后不能服众,所以刘备的“怕”,既是一种谦逊,又是一种谨慎。

徐州当时,除开陶谦以外,实际上还有各种豪门士族的势力错综复杂,如果仅仅是陶谦愿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而其他的势力并不满意,刘备是很难坐稳徐州牧这个位置的,所以他害怕不能服众。

而且刘备做事,又是一个以道义为先的人,他的宗旨是:获取利益一定要基于道义和正义,在可以服众的前提下才能去获取,所以刘备再三推让,最后麋竺陈登都表示支持,他才接受了徐州,因为麋竺和陈登,代表的就是徐州的豪门世族。

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历史评价差距极大呢? 第2张

其次,区区一个徐州,对于刘备的才能来说,当然可以胜任,但他却说自己功微德薄,其实也是害怕过早暴露野心,就和煮酒论英雄时一样,刘备一直都在谨小慎微地藏拙,他深知:做人要“怕”字当先,人生道路才越走越宽。

所以,刘备为人处世的哲学,就是懂得“害怕”的智慧!刘备做人,以怕字当先隐藏实力,面对利益懂得克制和谦逊,所以他才能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立足,你可以说他虚伪,也可以说他有城府算计,但当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谁又可以天真而单纯地过一辈子呢?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