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本文已影响2.07W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江山。

嬴政已经39岁了。

在21世纪,39岁还不到中年的标准线,那时已经是老年的门槛,再过一年,他就可以自称老夫。

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显得特别宝贵。

面对亘古未有的大一统江山,秦始皇专门设立了全新的制度。

为了体现宏伟的功业,他以“皇帝”取代“秦王”,并且废除谥法,不允许后人评论皇帝的功业。

五德轮回中,秦国属于水德。

秦始皇让所有官员都穿黑色衣服,城墙上悬挂黑色旗帜,物品规格以“六”为标准......六寸冠、六尺道路、六匹马拉车。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需要和旧时代切割。

其他人并没有如此宏大的气魄,他们觉得某些旧时代的东西有必要保留。

丞相王绾就说:“燕、齐、楚国太远了,不如分封藩王吧。”

王绾的建议得到很多人附和。

秦国实在太特别了,一点都不符合成功学的要求,从来都没有人这么做过,到底能不能成功,他们真的心里没底。

秦始皇的本意是不分封,但是大臣的意见如此统一,自己也不能亲自下场撕逼吧,就让大臣讨论一下。

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大家都给王绾点赞。

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是廷尉李斯。

李斯在朝堂上说:“周朝倒是分封子弟,可是血脉关系疏远后照样打仗,也没什么用。如今好不容易统一,要不就算了吧。”

等的就是你。

李斯是秦始皇的亲密战友,每句话都是秦始皇想要的,于是马上站出来:“李斯同志说得对,我们不要分封。”

得嘞,从此以后再没人提这件事。

秦始皇也专心投入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不断为秦国的发展大计添砖加瓦,什么到处巡游、泰山封禅等等。

但是这件事透露出一个问题:

很多人不认同以法家为主导的新制度,反而认同旧时代的旧制度。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认同秦始皇的变革。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秦始皇和李斯已经摆平了,可平静的湖面之下依然暗流汹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秦国因此而分裂。

后面的很多事情,都与此有关。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二、

公元前213年,暗流涌现。

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宴席,请朝廷大臣吃饭。大家吃好喝好,玩的很开心,仆射周青臣出来拍马屁:

“秦国当年又穷又弱,还是陛下厉害,带领我们打败关东诸侯,才有了富强的秦国,为陛下点赞。”

秦始皇仰天长笑。

脸上的皱纹,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

可博士淳于越出来唱反调:“当年的周朝有诸侯国做为帮手,陛下的儿子却是匹夫,如果有大臣谋反,怎么办呢?”

还是开国时的议题,大家都没有忘记,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谋求表达自己的主张。

那么秦始皇是什么心理?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没有分封的说法,而是力求大权急中于朝廷,充分调动资源来兼并诸侯。

这是一种法家思潮,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

秦始皇就是朝廷集权的支持者,他想把这套模式运用到天下,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

新帝国不仅统一土地,也统一了文字、度量衡、道路,让天下的文化、贸易、交流都没有任何障碍。

软件和硬件都得到统一,才叫大一统。

而且没有诸侯国的存在,连百年后的潜在隐患都消除了。

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

秦始皇想不通。

他已经47岁了,在那个年代属于正常死亡年龄,眼看时间不多,毕生理想却依然不能实现,如果把收尾工程交给下一代,他们行吗?

秦始皇不由得有些焦虑。

他想在有生之年让理想落地,再不济也得打好基础,让下一代沿着他的道路前进,如果重新回到旧时代的老路,他认为自己是历史罪人。

秦始皇的站位很高,已经看清楚时代走向。

他知道以后是大一统的时代,过去的分封已经落伍了。在地广人稀的周朝,诸侯国可以安分几百年,可人口繁盛的秦帝国,又能安分几年。

更何况,希望分封的人有私心。

他们的分封只是借口,用来撕开法家大一统的铁幕,真实目的是通过分封制引入儒家,重新改造秦帝国。

经过改造的秦帝国,只会是周朝的翻版。

什么变法、诸子、统一......全部成为镜花水月,春秋战国的一切探索,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秦国战士的鲜血也白流了。

所以分封事小,背后的图谋甚大。

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或许淳于越、王绾根本没有这种心思,他们只是觉得新物种太陌生,想遵循历史惯性而已。

可秦始皇却能推理出日后的变化。

他绝不允许有人开历史倒车,趁自己的身体还可以,用最后的时间做最后的搏斗吧。

和他一起战斗的,依然是李斯。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第2张

三、

那时,李斯已经成为丞相。

他站出来反驳淳于越:“陛下创建大业,不是你们能理解的,再说三皇五帝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根本没有可比性。”

“时移事异,什么年代做什么事。”

“如今的学者都喜欢厚古薄今,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一定要禁止,不能让他们妄议朝政。”

“除了秦记,其他诸侯国的史书都烧掉,不是专门的学者,也绝不允许私藏诗书,只留下医学和种地植树的技术类书籍。”

秦始皇:“什么都不说了,照办。”

这就是焚书事件。

皇帝和丞相亲自下场,进行一场文化清理运动,希望在文化领域也能实现大一统。

他们只留下秦国史书,其他的诸子百家和诗书,只能在咸阳图书馆存一套,民间好好生产就行。

站在秦始皇和李斯的立场,可以理解。

如果不消除人们心中分裂的种子,大一统始终流于表面,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帝国就面临分裂的危险。

而学者妄议朝政,则会消解朝廷的声音。

民间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看清时代的转折点,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旦学者用利益煽风点火,百姓很可能就会站在朝廷的对立面。

为了朝廷大计,只能让学者闭嘴。

不仅不允许乱说话,连书都不能看,彻底消除文化界的不安定因素,等下一代人成长起来,新帝国的新制度就落地了。

如果百姓想学习法令,也要以吏为师。

他们学习法令之后,可以帮助官府治理地方,也可以成为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大大扩充了帝国的执政基础。

这是秦始皇和李斯的想法。

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只是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做出的选择。

当然,天下的书也不是都烧了。

所有经典书籍都在咸阳有备份,只是随着项羽焚烧咸阳,那些书籍也全部付之一炬。

“大火三月不熄”,飘荡着一股竹简味。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第3张

四、

在帝制国家中,有一个特点是家国一体。

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导致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帝国产生影响,不论歌颂或者批评,凡是涉及皇帝,就会涉及帝国。

周朝不是这样的。

周朝是分封制诸侯国,诸侯国之下又有拥有城池的士大夫,如果百姓不满意,只会反对士大夫,根本不会找国君的麻烦。

士大夫有意见,才会向国君申诉。

这样的层级管理,让周天子高高坐在王座上,既不用管天下事,天下也没人理他。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所有的麻烦,都在士大夫的层级消化。

可秦帝国不一样。所有的官员都是秦始皇派出去的,那么闯祸之后,当然是秦始皇来背锅。

如果秦始皇做错事情,直接批评的也是他。

但皇帝不能被批评,由于大权在握,皇帝就是国家的形象代言人,一旦皇帝受到批评,岂不是国家也有问题?

家国一体,需要皇帝成为圣人。

秦始皇是圣人,也是人。他希望能够长生不死,就让术士炼仙丹、找仙药,为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可找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找到。

这件事本来就不可信,术士只是编故事,向秦始皇骗取财富和地位,眼看谎言要被戳破,有两个术士就跑了。

他们在逃跑之前还吐槽:

“始皇帝太过分了,大权独揽不给别人机会,这样的人怎么配长生呢?”

看看,还要给自己找台阶下。

这就属于骗秦始皇的钱,还骂秦始皇是傻逼......事情传到耳中,他顿时感觉自己是被人戏耍的二傻子。

“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这句话才是秦始皇的心声,你仔细品。

他心疼的不是钱,而是被术士诽谤,让自己的名声受损......皇帝无德,那秦帝国算什么,时间久了,人心动摇。

用现代术语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于是,秦始皇派人审核咸阳的“诸生”,包括术士、学者、学生等等,最后查出诽谤过皇帝的,有460多人。

为了惩戒后世,他们被坑杀于咸阳。

所谓的“坑儒”不是坑杀儒生,而是诽谤秦始皇的人,其内核则是家国一体的帝制禁脔。

归根结底是秦始皇大一统的补丁。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第4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第5张

五、

秦始皇怎么都不会想到,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居然也是另一条路线的人。

心碎了。

本来希望下一代能够坚定的走下去,等到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成为主流,也就没有人会怀念战国诸侯。

可接班人被和平演变了。

扶苏说:“诸生都是孔子的门徒,陛下却严惩,天下人怎么会安心呢?”

看出来了吗?

扶苏只是拉拢和放纵,并不存在引导和改造,让世人的观念向大一统靠拢,而是先稳定再说。

话说回来,稳定只是暂时的稳定,问题依然存在。只不过把爆发的时间延迟,或者坚信后代更有智慧。

扶苏不知道老父亲在干什么。

他被派往上郡,做蒙恬的监军。

从此以后,扶苏就不再是帝国的接班人,只是失去宠爱的皇子。

新的接班人在2年后出现。

那年,50岁的秦始皇出巡,丞相李斯陪同,少子胡亥也想出去见见世面,秦始皇答应了。

既然可以跟随在父亲身边,可能平时也颇受宠爱,要不然的话,不可能在秦始皇面前撒娇。

打个比方。

你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他出门旅游的时候,你会求带吗?根本不可能,恨不得他出去多玩几天才好。

反而是关系好的孩子,才会撒娇求带。

胡亥就是受宠爱的孩子,所以才会在秦始皇出巡的时候,希望跟着父亲见见世面,或许秦始皇也在刻意培养胡亥。

他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宠爱胡亥?

因为胡亥的学历和专业。

胡亥是跟随赵高学习狱法的,相当于法律专业中的监狱法,属于秦国最根正苗红的专业。

一般来说,学生不会违反本专业的知识。即便别人再怎么吐槽,那也是自己的亲娘,只能自己骂,不能别人说。

而且胡亥是年轻人,具备可塑性。

他还没有成熟定性的世界观,也没有被分封复古的旧思想污染,秦始皇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

或许在他心中,胡亥才是合适的接班人。

最终秦始皇死在沙丘,再也没回到咸阳。李斯和赵高替他写下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且赐死蒙恬和扶苏。

这里又有一个疑问。

官场沉浮多年的李斯是老油条,怎么可能被资历尚浅的赵高欺骗呢?答案只能是,李斯也看中胡亥。

李斯和秦始皇都希望,法律专业出身的胡亥能坚守法家,把大一统的宏大事业进行到底。

但他们都不会想到,年轻的胡亥居然不成器。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秦朝大统一实在太难了! 第6张

六、

世事如此诡异。

秦始皇希望大一统千万要坚持、法家千万不能输、胡亥千万要成器,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

李斯心心念念的功成名就,也没有圆满的结局,一把鬼头刀斩断所有幻想,只能看着黄狗和故乡逐渐远去。

赵高想要的权势滔天,输给子婴的伪装。

子婴多么渴望重振江山,却不得不亲眼看着刘邦兵临城下,他只能带着玉玺素服跪迎,宣告江山易主。

这是一场活脱脱的悲剧。

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都没有做错,只是输给了人心。

人心如水。

平时看起来不起眼,一旦聚集起来却有滔天的力量,而且水不可逆,只能顺势引导,只要时间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可秦始皇缺的就是时间。

不过把时间线拉长看的话,法家没有输,大一统坚持住了,秦帝国的内核也留存着。

这么看,又是一场喜剧。

孙中山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诚如斯言。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